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 | 徐超:《工业通风与除尘》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举措,旨在使德育与智育相统一,推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此背景下,如何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是目前深化专业课教学改革的重点任务。
《工业通风与除尘》是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均很强的交叉性课程,将价值导向、思政元素、学科优势有机融入本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形成具有能源安全特色的思政课程,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行业使命感、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完善育人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经过一个学期的建设,该门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点滴经验,现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一、深植家国情怀
引领核心价值观
工业通风是指为满足作业场所安全生产、人员健康与舒适需要,将外界的新鲜空气送入作业场所有限空间内,并将有限空间内的废气排至外界的过程。在第一章绪论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向同学们讲述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已记载“利用竹管引排煤中瓦斯”的方法,彰显中国古人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已掌握通风的作用与方法,揭示通风对工业生产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史为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专业自信。
除尘是通风的目的之一,也是预防尘肺病的重要手段。通过本课程,让同学们直面我国职业安全健康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阐述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尘肺病等职业健康问题。如,2018年国务院职业病防治工作推进会安排部署“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将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能力提升纳入5大攻坚重点;2019年国务院制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国家战略规划。让同学们进一步理解,党和国家的这些做法是确保劳动者职业健康实现的重要途径,体现了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健康的坚定决心,进而激发学生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爱国之志。通风与除尘也是雾霾防治和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把握和践行。通过阐述粉尘、PM2.5及雾霾之间的关系,讲授大气污染防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关系,将家国情怀引入到课程,可进一步引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热爱。
二、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行业使命感
工业场所中的粉尘,不仅会引起作业人员的尘肺病,造成大气污染,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爆炸,导致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举例说明粉尘的危害性。如,2007年河南郑州发生悲壮的“开胸验肺”事件;2010年,秦皇岛骊骅淀粉厂发生淀粉粉尘爆炸事故,造成21人死亡、47人受伤;2014年,江苏昆山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发生特别重大铝粉尘爆炸事故,造成146人死亡、114人受伤。通过这些典型案例,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粉尘的危害性,树立学生的职业安全健康意识,激发学生的行业使命感;并将安全与环保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理论联系实际,以责任担当使命,用实干成就梦想。
三、践行工匠精神
提升协同创新力
为将工业通风的基础知识活学活用,践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该课程积极加强大学生创新训练内涵建设,实现大创与课题、团队“三位一体”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依托该课程,目前已指导完成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5项,完成了“煤矿井下螺旋式水力机械扩孔装置”“同时测定多煤层瓦斯压力的装置及方法”“‘欣创’联合防掉钻装备”等多项作品,并积极参加国内各项学科竞赛,先后获得第六届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一等奖(2020)、第十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019)、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三等奖(2020),同时任课老师徐超也多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通过大学生创新训练,学生的协同创新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得到大幅提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和学校的认同与热爱。